慈禧谥号的标准为何跟皇帝的一样?
对于历史剧里那些火热的清廷剧,尤其是在主角去世后总会伴随一个令人好奇的“谥号”,尤其是慈禧的谥号与众不同,今天就让我们深入这背后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清朝时期,谥法制度十分严格。皇帝去世后,后继者会给予一个包含20个字的谥号,再由孙辈皇帝再增加两字,总计达到22字便不再增加。而对于皇后,最初的谥号包含两字,历经三朝后逐渐增加,满16字便不再增加。这一规则在慈禧这里却出现了例外。
慈禧的谥号一次性便达到了22个字,没有逐次增加,直接达到了皇帝谥号的足额字数。这个长长的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其中的特殊之处有五个。
它的字数与皇帝的谥号字数相等,都是22个字。这个谥号的字数并不是逐次增加,而是一步到位,直接达到了最高字数。第三,在谥号中最忌讳有重复字,但慈禧的谥号中却有两个“钦”字。第四,按照规矩,谥号中一般只能使用生前徽号中的五六个字,而慈禧的谥号却将她的生前徽号中的16个字全部使用。慈禧的谥号中大量使用了皇帝的谥号字。
为何慈禧的谥号会如此特殊呢?这背后有其独特的原因。在慈禧去世后,朝廷连续下旨说她的功德无量,一切丧葬礼仪都要格外隆重。朝廷认为普通的谥号已不足以概括她的功绩,于是决定从皇帝谥号中选用更隆重的词语来为她上谥。
这一决定遭到了朝中一些正直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要求按照祖制减少慈禧谥号的字数。但当时清朝已经濒临灭亡,朝廷对于慈禧的丧葬礼仪更加重视,最终决定无视这些反对意见。于是,这个长达22个字的慈禧谥号便被保留了下来。这样的特殊待遇体现了慈禧在清朝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尽管清朝已经衰亡,但慈禧的谥号仍然被人们铭记和讨论,成为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