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在都城洛阳阴养死士三千是如何躲过曹家眼睛
朝廷大臣普遍支持司马懿与曹爽的对立局面,这是因为二者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势力。司马懿作为朝臣代表,拥有广泛的支持基础;而曹爽则是曹氏宗室成员,掌握着朝政大权。曹爽重用亲友,把持朝政,引发了众多朝廷大臣的不满。
曹爽一党中,成员关系复杂,既有宗室子弟,也有曹操的同乡好友之子,更有与皇室关系密切的人物。这种复杂的背景使得曹爽一党的行为引起了朝廷大臣的普遍反感。他们不仅排挤异己,还滥用手中的权力,对朝廷大臣进行打压。曹操时代的谋士蒋济和高柔等人都被调离实权岗位,而掌管选举的卢毓更是被罢官。这一切使得朝廷大臣们深感不满,纷纷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懿成为了扳倒曹爽的希望。他不仅是托孤大臣,还担任重要职务,掌握了一定的军权。他的儿子司马师也掌握了部分禁军,加上司马师散养的三千死士,使得司马懿成为了朝廷大臣们翻盘的关键人物。
朝廷大臣们普遍支持司马懿发动政变,推翻曹爽的统治。高平陵之变是众多朝臣共同发动的,只是推举司马懿为首而已。由于有这么多朝臣支持司马家,所以对于司马师散养死士一事,他们必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些死士在政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司马懿成功掌握了朝政大权。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只是众多朝廷大臣的领头人物之一,但在事件结束后却利用这个机会独揽大权。他们成功地利用了朝廷大臣的支持和自身的实力,逐渐将权力集中到司马氏家族手中。此后开始了化家为国的历程,让外界误以为高平陵之变是他们谋朝篡位的行动。但实际上,司马家的成功是建立在众多朝廷大臣的支持和合作基础上的。他们共同合作、共同谋划、共同行动,最终实现了权力的转移和变革。这种变革虽然引起了争议和质疑,但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