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为何迟迟不愿立太子,以致群臣以辞职相要挟?
未解之谜 2025-04-19 03:15www.kangaizheng.com世界未解之谜
立储,这一关乎国家根本的大事,历来备受关注。皇后无子的境况下,神宗的长子诞生于宫女王氏之手,四年后,贵妃又诞下三子。在立储的游戏规则中,遵循的是立长不立幼的原则。神宗却有意打破这一规则,更偏好三子朱常洵。
这种偏离常规的决策,引发了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朝臣们的声音虽大,明神宗却不为所动。直到万历十八年,阁臣们联名上疏,以辞职为威胁,要求确立皇长子朱常洛的地位。神宗依然不为所动,导致申时行等首辅官员被迫离职。尽管内阁经历了大换班,但朝臣与皇上的意见分歧依旧。
万历二十六年,明神宗终于表示同意为皇长子举行冠礼并分封诸王。当户部尚书杨俊民接到要求拨出巨额经费的诏书时,他明白这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明朝已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而所需的经费无异于天文数字。杨俊民无奈,只能如实向皇上汇报国库的空虚,并请求辞去职务。明神宗很快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另任命了户部侍郎陈蕖为尚书。册立太子的事只能暂时搁置。
其实,明神宗自己也清楚这项经费是无法筹集的。他之所以这么做,不过是想要刁难和报复朝臣,让他们知难而退,不再对他立朱常洵为太子的事议论纷纷。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出一口气。
面对明神宗的这种行为,朝臣们终于无法忍受。在新年过后,他们向皇上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经过长达十五年的争论,终于在第二年册立了朱常洛为皇太子。这场关乎国家根本的争议终于得以解决。
明神宗的这一决策过程充满了波折与冲突。他不仅面临着来自文官集团的巨大压力,还要面对财政危机等实际问题。在这场持续了十五年的国本之争中,明神宗最终选择了妥协。这场斗争不仅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展现了明朝政治生态的复杂与多变。
上一篇:曹叡处理朝政非常优秀,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