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已建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壮丽篇章——筑牢大国粮仓的基石
全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喜人,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面积已冲破10亿亩大关,覆盖了近七成的粮食主产区,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
一、核心成果与特色的展现
1. 粮食产能的飞跃
通过集中连片的整治、完善的水利设施和土壤改良,高标准农田实现了亩均粮食产能的显著提升,增幅达到了惊人的10%-20%。一些区域更是达到了“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稳产高产水平。山东、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功将传统的“望天田”转变为旱涝保收的“吨粮田”,展示了巨大的潜力。
2. 灾抗能力与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高标准农田配备的涵闸、沟渠等设施,极大地提升了农田的抗灾能力,减少了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节水、节肥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降低了资源消耗,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高度的区域集中度
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总规模的70%,重点保障了小麦、水稻等主粮的生产。这种集中度确保了粮食生产的稳定,也便于统一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
二、未来规划与面临的挑战
1. 提质扩面:农业农村部提出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并加强对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这意味着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田的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
2. 监管与管护: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我们需要强化建成农田的用途监管,防止“非粮化”“非农化”现象的出现。我们还要推进农田建设、管护和利用的一体化管理,确保每一片高标准农田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我国粮食连年稳产超过1.3万亿斤的关键支撑,更是我们筑牢“大国粮仓”根基的重要措施。未来,我们将通过优化布局、技术创新和政策保障,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这是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壮丽篇章,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