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皇帝出逃两次,他们为何会弃祖宗牌位于不顾呢?
在清朝的严格法度下,官员们的生活可谓如履薄冰。以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为例,在城破之际,他因未能殉节而背负了失土之责。尽管他的父亲是师傅,但朝廷并未因此宽容,反而紧咬不放,最终将翁同书流放。而那些没有靠山的官员,更是早早备好,城破即吞,以留下“烈士之子”的名声,为子孙在功名和仕途上谋求优待。
这样的法度并不涉及皇帝本人。在晚清时期,皇帝曾两次弃城而逃,无人敢非议。当武昌起义爆发时,湖广总督瑞澂的表现令人失望,他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逃跑,为下属树立了不良的榜样,导致武昌迅速失守。朝廷对其的处分是革职留任,责其夺回武昌。瑞澂无所作为,不仅未能夺回武昌,还使局势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覆灭。
对于这样的局面,遗老遗少们归咎于内阁总理大臣奕劻,认为他力主宽容瑞澂。但实际上,朝廷的处理方式并非毫无根据。瑞澂虽然摆出了逃跑的架势,但并未离开武昌江面,因此还不能算真正的逃走。起义仓促爆发,朝廷调兵不及,让瑞澂戴罪立功也是合理的。而且瑞澂在官员中一直有能吏之名。
皇帝与官员之间的责任评判并不相同。官员守土有责,丢城则罪当诛。但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其责任评判标准却更为复杂。理论上,皇帝要对自己的祖宗负责,但在实际中,皇帝怕死想逃,也无可奈何。第二次弃城是否是皇帝的主意尚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逃走的皇帝连祖宗的影像和牌位都丢了,更别提祖宗的脸面了。
到了官员弃城逃走,皇帝都无力进行惩治的时候,皇家的天下也就塌了。清朝末期,遍地烽火,大半中国都丢了,但清朝还能缓过来;然而辛亥革命时,革命的地方还没太平天国多,清朝却迅速覆灭。严格地说,君主专制体制就是一个没人负责的制度。当皇帝感觉江山已经不是他们家的时候,这种不负责任就会表现出来。而当时的体制,确实无法追究这样的逃皇帝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