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于唐朝的武举制度,都考些什么?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武举制度独树一帜,为那些身怀绝技的武士提供了一个步入仕途的平台。这一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高宗时期设立的“制举”,专为军事将领量身打造;另一种是后来开始的“贡举”,则面向所有有志于武道的志士。尽管相较于文举,武举的地位略逊一筹,但它依然为习武者敞开了一扇通往权力殿堂的大门。那么,在繁华的唐朝,武举考试究竟要考验什么呢?
让人联想到的必然是射箭。在中国历史上,射箭一直是重要的军事技能之一,被历代王朝所重视。在唐朝的武举考试中,射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考试主要包括平射和筒射两种形式。考生们需要在巨大的布制靶子上施展箭术,靶子的尺寸以及射距都有一定的标准。其中,平射要求箭的弹道平直,而筒射则是一种特殊的射箭方式,需要使用短箭和一种名为“筒”的辅助工具。
除了射箭,骑枪也是武举考试的重要项目之一。考生需要在两道土墙上放四个人偶,每边两个,使用超骑马冲过土墙,并打落人偶头顶的木片。力量的考验也是必不可少的。考生需要展示臂力和负重能力,完成一系列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除了以上的技能考验,武举考试还会考察考生的外貌及智力。朝廷对官员的样貌有一定的要求,身高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考生还需要在智力方面展现自己的能力,通过主考官的问题来展示自己的口齿清晰、思路清楚。
唐朝的武举制度为朝廷招揽人才提供了渠道,尤其是对于民间子弟来说,这是一个进入官场、为国效力的宝贵机会。那些英勇善战、才智过人的武士,通过武举考试,有机会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武举考试是一场全面考察武士能力的盛会,不仅要求考生具备高超的武艺,还需要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外貌。这一制度为唐朝的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是唐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