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到底有多难?考上的概率很低吗?
在封建时代,制度性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中,科举考试堪称最公平的形式之一。它不仅为那些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打开了通往统治阶级的大门,更是被古人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伴随这种机会的,是极高的考试难度。
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并中举,考生需要经历层层选拔。要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考生需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的严格考核。这些考试并非儿戏,它们有着严格的规则和流程。
县试由知县主持,通常在二月份进行,连考五场。其中,第一场正场便要求考生撰写四书文两篇文章以及一首五言六韵试帖诗,题目、诗、文写法皆有一定格式,篇幅也有严格限制。接下来的场次同样要求严格,逐渐淘汰不合格的考生。
通过县试的考生有幸参加府试,由知府主持。府试的考试科目包括帖经、杂文、策论三场,考验的是考生的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这场考试会刷掉近一半的考生,留下的五十名考生分为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
接下来是院试,这是考取秀才的关键考试,由学政主持。学政是由钦派的翰林充任的高品级官员。考中秀才只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起点。接下来的路依然艰难,秀才需要通过科试才能参加乡试,也就是录科。在第一关,就会淘汰一半的秀才。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的省城举行,通常三年一试。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举人",录取比例达到了惊人的50:1。也就是说,五十个秀才中只有一个能够考中举人。每个州三年几乎才出不到十个举人,只有中举后才有机会去做官。
至于更高级别的考试,如会试和殿试,其难度更是令人望而却步。尤其是中举的难度,不仅在于考试的严格性,更在于考生们为了考试所付出的金钱和努力。多少寒门子弟因为金钱的压力无法继续前行。由此可见,古时的科举考试其难度之高实在令人感叹。这不仅考验考生的学识和才智,更是对他们毅力和财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