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户陷抢收之困-家里小麦全受灾
截至2025年3月,河南省部分农户依然面临着小麦抢收的困境,这一切主要源于罕见的灾难——2023年的“烂场雨”。这场灾难给河南省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许多地方的小麦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农户们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他们面临着减产、品质下降和收益受损等问题。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细节。
一、灾难的降临与农户的困境
在2023年5月25日,一场持续了六天的强降雨席卷了河南省的17个省辖市。这场平均降雨量高达35毫米的灾难,对南阳和驻马店等地造成了尤为严重的影响。正值小麦成熟之际的降雨,导致小麦倒伏、发霉和穗发芽等问题频发。南阳的农民孙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的80亩小麦全部受灾出芽,原本预期的每亩利润300元化为乌有,甚至可能面临亏损。
面对这样的困境,农户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他们不知道是应该“收割出芽的青麦”,还是等待天气放晴让小麦自然晒干。收割未成熟的小麦会导致品质低下,售价暴跌;而继续等待则有可能因为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小麦霉烂。
二、应对措施的及时出台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河南省迅速采取行动。财政在2023年5月30日紧急下拨了2亿元,用于小麦的烘干和减损工作。全省调配了大量的轮式收割机、履带式收割机以及烘干设备,并协调外省农机进行支援。为了保障抢收工作的顺利进行,还组织了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协调农机调度,疏通田间排水。还开放了文化广场、学校操场等公共场地供农民晾晒小麦。截至2023年6月9日,全省已经抢收了8141万亩小麦,夏播进度达到了38.5%。
三、后续保障与面临的挑战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农户们仍然面临着后续的保障和挑战。为了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中储粮、粮食系统等企业加大了湿粮的收购力度,并对发芽的小麦进行分类收购,同时给予烘干财政补贴。长期减损机制的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区域虽然已经开始推广履带式收割机、建设烘干中心等措施以提升抗灾能力,但仍存在设备不足、晾晒空间有限等问题。此次灾害也暴露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应急机制的短板,河南省正在通过政策优化和技术升级逐步完善粮食生产保障体系。
这场灾难对河南省的小麦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正在帮助农民们度过难关。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升级和政策优化,以确保农民能够在未来的灾害中更好地应对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