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朝代幅员辽阔,拥兵百万且猛将如云,为何不能被称为
什么是大一统王朝呢?让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答案。《公羊传》和《汉书》给出了深刻的解释:大一统王朝,是指那些能够统一中原或中国南北方的王朝,实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理想状态。
回溯到五帝时期,华夏已经实现了统一,但尚未建立王朝。从那时起,天子至尊,一统天下。到了东周时期,大一统的形式开始变得空洞,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实质的统治权力。真正的王朝建立后,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但随后历史舞台上出现了分分合合,多个大一统王朝相继崛起。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一统王朝有多少个呢?计算下来,共有十二个,它们分别是夏、商、西周、秦、西汉、东汉(按某些说法包括新朝)、晋、隋、唐、元、明、清。在这十二个王朝中,宋、辽、金、蒙、西夏等朝代并未实现大一统,因为它们并立中国,没有一个朝代能够完全统一。
以宋为例,尽管它拥有强大的军队和众多的猛将,如折家将、种家将以及何灌等,多次击败辽、夏,但却未能实现大一统。这是因为宋朝的皇帝们倾向于追求和平,缺乏大一统的雄心和战略眼光。例如,赵光义灭北汉后,虽然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但两次攻辽的失败使得宋朝开始采取守势,不再主动对外进攻。
南宋时期更是如此,尽管有众多的猛将,如岳飞等,曾大举北伐,试图收复失地,但受制于皇帝的决策,最终未能如愿。岳飞被召回并遭处决,南宋选择与金朝议和,这体现了皇帝们对战争和统一的消极态度。
可以说,皇帝的思想和决策是宋朝未能实现大一统的关键。这些皇帝更倾向于偏安一隅,维护现有的统治地位,而不是冒险出击,扩张领土。这就导致了宋朝地盘的逐渐缩小,最终南退。尽管宋朝拥有强大的军队和人才,但因为皇帝的战略决策和思想倾向,最终未能实现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