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收入电视剧花9000万买收视率
聚焦影视行业:虚假收视率背后的产业乱象与治理之道
一、背景揭示
2021年4月,某卫视播出的一部电视剧背后的收益情况引发了公众热议。据悉,这部电视剧总收入高达1亿多元,其中却有9000万元被用于购买收视率。这样的操作使得制作方的实际收益近乎为零。这并不是个案,行业内收视率造假的问题早已普遍存在。据知情人士透露,高达90%以上的电视剧都存在涉及购买虚假收视率的问题,而这一造假行为自20世纪90年代便已开始,至今仍在延续,且因资本的介入愈发隐蔽。
二、造假手段与产业链剖析
1. 污染样本户
收视率调查依赖于抽样样本户,例如300至500户。造假机构会通过贿赂样本户或冒充其身份的方式,操控特定时段、频道的收视数据。
2. 篡改数据
一些数据公司直接伪造收视率统计结果,或通过技术手段干扰样本户的收视记录设备,使数据失去真实性。
3. 资本驱动
整个造假产业链涵盖了影视公司、数据公司及卫视平台。部分卫视甚至要求制作方承诺收视率达标后才采购剧集,这种压力迫使制作方不得不购买数据。
三、行业影响与恶性循环
1. 劣币驱逐良币
大量资本在2012年后涌入市场,新公司通过购买收视率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使得老牌公司被迫跟进。这导致整个行业陷入重数据轻质量的恶性竞争。
2. 内容质量下降
由于制作成本被挤压,资金更多地用于购买数据而非创作,导致电视剧的整体水平出现下滑。
3. 信任危机
虚假数据使得广告商和观众对行业的公信力产生质疑,严重破坏了市场生态。
四、治理难点与解决方向
1. 数据监管国有化
建议将收视率数据资产收归国有,由主导建立一个透明、独立的数据统计体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2. 评价体系改革
推动现有的唯收视率评价标准向多元化转型,纳入观众口碑、社会价值等更多维度,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3. 法律与技术并重
在加强针对数据造假的立法打击的也要升级技术手段以防止样本户污染和数据篡改。双管齐下,彻底根治行业顽疾。
五、典型案例对比
以《人民的名义》为例,该剧在2017年播出时,制作方拒绝购买收视率,而是将资金用于宣传推广。凭借高质量的内容,《人民的名义》实现了收视率与口碑的双赢,成为行业的正面示范。这一案例显示,真实的质量和口碑是赢得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