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要了解为何有“礼崩乐坏”这一说法,首先得明白何为“礼”与“乐”,以及背后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是由周公所制定,周公名叫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在武王姬发逝世后,由于其子尚年幼,便由姬旦摄政监国。
姬旦摄政期间,对礼仪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这些礼仪包括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旨在体现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他实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原则,规定了从周王、各级诸侯到卿、大夫等不同等级间的礼仪规范。例如,周王拥有九卿,而诸侯则最多只能拥有六个。这些礼仪把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团结成一个民族,成为其团结的根基和本源。
接下来,我们来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随着王室的衰微,各路诸侯逐渐开始敢于违反礼乐制度。因为缺乏王室的制约与惩罚,诸侯们可以通过不遵守礼仪来享受更多的特权和荣耀。在春秋时期,仍有霸主在维持着这一制度的权威。他们要求遵守长子继承权、不得将妾视为妻子等礼仪规范。对于不遵守礼仪的诸侯,霸主会联合其他诸侯进行制裁。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实际上是礼乐制度的彻底崩溃。
楚国北伐后率先称王,成为“礼崩乐坏”的最早体现。此后,天下诸侯纷纷称王,不再尊崇周礼,也不再敬奉王室。令人痛惜的是,为了获得诸侯那微薄的贡品,周王室甚至在某些诸侯称王时派王室公子去祝贺。这一举动也成为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关键原因之一。在这一时期,各种礼仪规范被打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可谓是一场深刻的礼乐变革。
“礼崩乐坏”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深刻背景,也揭示了人们对于权力、地位、秩序等价值的重新思考。这一时期的变革,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也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