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陕西洛南脱贫掺假
一、破茧成蝶——洛南县脱贫之路的挑战与反思
曾经身为国家级贫困县的陕西省洛南县,终于在2020年2月扬眉吐气地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在大家以为这片土地已经彻底摆脱贫困的束缚时,央视《经济半小时》的一则调查却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揭开了洛南县灵口镇上河村、三星村脱贫摘帽背后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直指五保户安置掺假、饮水安全堪忧以及基层作风不正等核心领域。
二、深入——脱贫背后的三大难题
1. 五保户安置:名义上的“安居”背后的真相
上河村五保户集中安置点竟然被工程队占用,院内连基本的水电设施都不完善,五保户被迫流离失所,投靠亲友。而官方回应却称五保户已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了住房问题,但记者在现场并未发现任何证据。
2. 饮水安全:村民的生命之水何去何从
村民为了获取饮用水,不得不跨省拉水、过滤雨水,甚至使用废弃的水窖,每吨水的费用高达50-60元。而当地水利部门却对外宣称“政绩斐然”,部分饮水设施成为摆设,水龙头无水流出。面对村民的质疑,部分地方干部态度傲慢,甚至反问“你是谁家亲戚”。
3. 基层作风:记者遭遇暴力对待,揭示脱贫工作中的隐形冰山
在记者深入调查的过程中,遭遇当地官员抢夺手机、辱骂,甚至被威胁“注意安全”。而主管部门对于存在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
三、应对风波——官方的回应与后续动作
1. 陕西省的调查与整改决心
陕西省在初步核查后承认,上河村和三星村确实存在季节性缺水、干部作风不实等问题。同时强调,饮水问题已通过自来水、水井等方式解决,村民拉水主要是用于灌溉和建房。
2. 舆论监督与整改措施的推进
面对舆论的质疑和媒体的批评,陕西省成立专门的调查组进行全面排查,并承诺公布结果。媒体也呼吁对造假行为实行“零容忍”,以维护社会公信。然而这一切能否真正解决问题,还需拭目以待。
四、警钟长鸣——事件的影响与启示
洛南县的这一事件暴露出部分地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中央提出的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要求,需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真正将脱贫工作落到实处。对于造假行为必须实行严厉的惩戒制度杜绝“数字脱贫”。这一事件不仅是对洛南县的一次警示也是对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次深刻反思。希望这样的警钟能够长鸣警钟让更多的人警醒反思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