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一生到底有多能忍?
在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他的智慧与谋略,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今天,我们将跟随奇闻网一起,这位传奇人物背后的故事。
在《晋书·宣帝纪》的记载中,我们回溯到汉建安六年,那时的司马懿还只是一个年轻的才子。郡中推荐他为计掾,魏武帝曹操得知他的才华后,想要征辟他。司马懿洞悉汉室日渐衰微的局势,不愿屈节侍奉。于是,他以风痹之病为由,婉拒了曹操的邀请。曹操心生疑窦,派人夜袭探访,但司马懿坚卧不动,成功地瞒过了曹军。
曹操并没有放弃,他又发起了第二次征辟。司马懿之所以拒绝出仕并非因为自己的原因。曹操身边谋士众多,竞争激烈;其父司马防效忠汉室,对曹操的政治集团持保留态度;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让司马懿心生芥蒂。随着曹操身边的谋士郭嘉去世,司马懿权衡利弊后答应出仕。
当司马懿68岁时,他利用一次政治危机再次展现了他的智慧。他假借妻子张春华去世之伤,身心疲惫为由退出政治舞台。然而这并非他的真正目的。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少帝扫墓之际,发动政变控制了京都洛阳。这次行动让司马懿成功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尽管曹爽面对的是一位花甲老人,但在司马懿的智谋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投降。
司马懿的这次行动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的智谋外,还得到了文武百官的支持和认可。曹爽过于自信且轻信他人也让司马懿有机可乘。这次事件后,魏国军政权都握在了司马集团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司马懿的一生最能隐忍。两次装病在家等待时机:第一次忍过了郭嘉的死和曹操的要挟;第二次则骗过曹爽得到了军政大权。他的智慧与谋略为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西晋成立后他也得到了应有的荣誉和地位。这一历史人物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智慧与勇气的力量以及隐忍的重要性。